海派水晶雕刻精美,普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上海工艺美术馆

近日,普陀区市级非遗项目海派玉雕(水晶雕刻)市级传承人沈德盛的水晶雕刻艺术作品展“晶光艺韵”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由沈德盛设计制作的40余件水晶雕刻作品,涵盖动物、人物、佛造像等多个题材,展览持续至2月28日。

沈德盛从事玉雕创作已有40余年,在水晶雕刻领域拥有诸多杰出贡献,他擅长人物与佛像的雕刻,精雕多种玉料,尤其以钻研、运用水晶材料见长。在展览开幕式上,沈德盛特向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捐赠作品作为永久收藏。

海派玉雕(水晶雕刻)是普陀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于2013年被列入第四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该项目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沈德盛的创作以“海纳百川,继承创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为宗旨,在传统的雕刻艺术风格中进行了中西结合、古今贯通,揉进了江南海派文化所特有的时尚秀美、精练细腻、温婉大气,构图造型优美,繁简对比疏密有致,刚柔相济,独树一帜。

沈德盛在水晶雕刻工艺上,不仅有内雕、阳雕、浮雕、圆雕,还有独创水晶牌、阴阳雕相结合、内雕、背雕,大大增加了观赏品种,提升了水晶的观赏价值。

普陀区现有29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1项,市级非遗9项,区级非遗19项;已认定的非遗传承人共31名,其中市级9名,区级22名。普陀区现有非遗保护单位(保护传承基地)23家,“非遗在社区”社区传承传播点位16处,非遗社区传承工作室5个。

作者:张晓鸣

编辑:周辰

传承海派水晶雕刻技艺,展示精品,传达“水玉”的精神与美

沈德盛提出了观赏水晶的“十度空间”构思。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供图

中新网上海2月16日电 (记者 陈静)“晶光艺韵——沈德盛水晶雕刻艺术作品展”16日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开幕。据悉,沈德盛是海派水晶雕刻技艺的代表性人物。

据了解,海派水晶雕刻技艺是伴随着上海玉雕一起成长的。上世纪初,从扬州、苏州等地聚集至上海的玉石雕刻艺人,最初在老城厢地区(今上海城隍庙周边)从事玉石雕刻的设计和生产。海派水晶雕刻技艺以上海玉石雕刻厂老艺人魏正荣等人为代表,几经传承,沈德盛已是第三代传人。

沈德盛向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捐赠作品,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张心一为其颁证。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供图

沈德盛告诉记者,此次展出的四十余件水晶雕刻作品均为其多年来的设计制作,涵盖了鱼虫花鸟、飞禽走兽、人物造像等题材。他说,《山海经》中记载“丹山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其中“水玉”指的就是水晶。“虽然上古时代先民就对水晶有所认识,但由于材质坚固,工具原始等各种原因,水晶雕刻并未被大众所充分了解。”他希望通过展示精心创作的水晶雕刻作品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水玉”的灵与美。

据悉,沈德盛自1989年起专攻水晶雕刻技艺。他在继承海派水晶雕刻前辈们技艺的同时,也努力在技艺创新上不断琢磨探究,开拓前行。他提出了观赏水晶的“十度空间”构思:“一块立体水晶是三度空间;内层包含的立体包裹体又是三度空间;在光线映射下内外体变化的影像还是三度空间;最后一度是人的心灵对水晶的感应。”

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方面表示,无论在工艺技巧、题材创意、精神内涵,还是工艺理论等方面,沈德盛都为海派水晶雕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毛主席的水晶棺材被技术封锁了。为什么要超越列宁的水晶棺材?目前还无法复制该过程

1977年9月9日,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际,毛主席纪念堂大厅中摆放着一副宏伟的水晶棺,国内外无数人民都前来瞻仰伟大领袖的遗容。

通过水晶棺,毛主席的面庞清晰可见。令不少人惊奇的是,一年过去了,毛主席依然面有红光,神态安详。亲切可敬的面容栩栩如生,不免令人怀念,很多人更是泪流不止。

广大人民在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同时,也对这副庄重大方的水晶棺产生了好奇。它是如何制作出来,并且承担起保护主席的重任的?

时间回到1976年9月11日,在毛主席去世后的两天时间里,已经退休多年的李家英,一直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但是这一天,从北京玻璃总厂打来的一通电话,却让他不得不暂时收拾心情,开始执行一项艰巨的任务。

领导告诉李家英,党中央已经决定对毛主席的遗体作永久保存,而存放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的研制任务,就交由北京玻璃总厂负责了。中央要求,水晶棺必须在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开放前制作完成。

作为北京六零八厂原光学设计研究室副主任,李家英很清楚这次接到的是怎样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但同时,他也很快想到了造水晶棺困难重重。

水晶棺最早被苏联的斯大林提出来,用于保存苏联的伟大导师列宁的遗体,越南也仿照着造了一副用来存放胡志明的遗体。后来,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会为本国伟大的领袖制造水晶棺,

所以说,在当时,水晶棺的制作工艺和方法属于国家机密,我国想要学习也遭到了技术封锁。

既然其他国家的技术指望不上,我们就只能自己创造条件,摸索出一种方法。由于毛主席水晶棺的制造时间紧,任务重,玻璃总厂很快开始行动起来,将这一项大任务分解成了几个部分。

水晶棺的造型方案、内照明系统、棺体的光学冷加工(研磨、抛光、成型)等工作由北京六零八厂负责;而北京六零三厂和北京六零五厂负责水晶棺棺体的光学玻璃和水晶板材毛坯生成。任务下达以后,刚刚准备开始动工的几处工厂就遇到了麻烦。

打造水晶棺困难重重

负责打造水晶棺棺体的六零五厂,首先遇到了水晶不足的问题。我国的天然水晶矿产资源少,优质的一级水晶更是只占其中的10%,而为毛主席制作水晶棺不容许有丝毫缺陷,必须选用质地最好的材料。由于江苏的东海水晶品质最好,玻璃厂的领导决定采购,但是全国很多地方的玻璃厂都需要用到东海水晶,其产量十分有限。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在领导们犯难的时候,听说了要给毛主席做水晶棺后,当地人民精神鼓舞,纷纷拿起铁锨斧头,背上背篓,自发参与到了挖水晶的工作中去。

其中,光是当地的清湖公社就出动了上千人外出采集水晶,而房山镇芝麻大队第四生产队的社员们更是自带干粮,日夜不休地在野外挖掘。

据统计,当时运往玻璃厂的东海水晶,累计加起来重达30多吨,完全足够玻璃厂的工人们放心使用了。

虽然水晶的数量是够用了,但采回的水晶体积却不够大。按照党中央给出的尺寸标准,水晶棺需要达到2.4米长,1米宽。如果能够找到一整块2米长的天然水晶是再好不过的了,这样既可以减轻水晶融合时产生的风险,也不需要复杂的加工技术。

但是,2米长的巨型天然水晶几乎找不到,摆在技术人员面前的水晶,尺寸最大的也没有超过40公分。这意味着,想要制作出完整的水晶棺,必须把一小块、一小块的水晶不断熔炼,焊接成一块大水晶。各个玻璃厂只好先挑出可用的东海水晶,将它们烧制锻造,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去除杂质的工艺在无数次改进后才逐渐成熟,最终制成了一块块约1厘米厚的水晶板。

水晶的熔炼加工难度更大,几乎不容许有任何失误。这是因为水晶本身的硬度大,使用的切割和打磨工具非常有限。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它几乎没有任何韧性,如果使用的力道不对,就可能在水晶板上留下裂痕,甚至整块水晶裂开。在研磨的时候还需要注意水晶板的温度,如果忽冷忽热,就会引发爆炸。所以工人们必须时时刻刻小心地反复研磨,可能稍微有一个小失误,就会让之前的努力全部破碎。

举世无双的水晶棺

最考验工人技术和耐心的是焊接过程,因为水晶的熔点超过2000℃,这意味着工人也要在这样的高温下工作,这怎么可能办得到呢?即使穿着厚厚的金属防护服,有专门的工人往身上浇水降温,但是热浪让远处的工人都被烤得汗流浃背,更何况是身处其中的技工了,一般人是很难坚持在这样的高温下工作的。

然而技术工人石维成却做到了。他手拿火焰喷灯,紧紧盯着水晶焊接部位,心无杂念,在水晶融化的一瞬间完成焊接,让小块的水晶在合成时几乎看不到任何焊接的痕迹。就这样,在成百上千次的完美焊接下,无数的小水晶制成了一块完美无瑕的大水晶。

也正是因为工作环境艰苦,操作难度大,石维成用手工焊接水晶板的技术可谓是独一无二的。而最终完成的水晶棺的纯度居然达到了“六个九”——99.9999%,这比列宁和胡志成水晶棺的制造工艺更为严苛,至今全世界也再没有人能够生产出如此纯净的水晶棺。

除了水晶板的纯度高以外,我国还对水晶棺的其他方面做出了创新,解决了列宁和胡志明水晶棺没有解决的反射倒影问题。由于在纪念堂瞻仰领袖时,水晶棺会反射光线,甚至人群的影子倒映在水晶板上,导致人们无法看清楚伟人的面庞。

为此,北京六零八厂与许多光学专家经过研究,设计出了一套内部照明系统,将冷光源安装在棺床两边,投射出颜色不同的光,经过反射照亮毛主席面容的不同部位。这套照明系统最玄妙的地方在于,它让主席的的面容变得红润丰满,从外面看上去居然有减少皱纹的视觉效果。设计师李家英因为这一点,至今都感到非常骄傲。

在确保了从任何角度看上去,都能看到一位栩栩如生、庄重威严的领袖形象后,毛主席水晶棺最终被移至毛主席纪念堂,供无数对毛主席心怀敬意的群众瞻仰。

40多年过去了,我们仍常常记起“教员”这个称呼。毛主席不仅在生前教导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朝着希望前进,在去世后,他的形象和思想也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教育着后来者凝聚人民的力量,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